新研究让传统植物染色法重焕光彩 后续成果或可用于商业化
由于在生产过程中带来环境污染、危害健康等问题,化学合成染料缺点日益突显。记者24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资源植物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应用民族植物学和民族生态学研究团队,近日在染色植物资源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绿色环保的植物染色方法在民族民间具有悠久的历史,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染料植物资源与传统植物染色技术,天然植物染料以其可再生性、绿色环保性以及对人体的保健功能等优势,正逐步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但存在染色植物资源家底不清、植物染色的色牢度普遍较低、颜色特征也缺乏定量研究的难题。同时,传统植物染色及相关传统知识也在逐渐失传,急需对染色植物资源及其关传统工艺进行收集和整理,并进行系统的应用基础研究。
昆明植物研究所杨立新课题组在云南大理白族社区和西藏墨脱门巴族社区开展了植物染色及其相关传统知识的民族植物学野外调查,通过对这些地区染料植物多样性及相关传统知识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收集和整理了大理白族地区23种传统染色植物及其传统染色知识。
此项研究,抢救性地保护和挖掘了大理白族地区的植物染料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以传统植物染色工艺为原型,改进了传统植物染色工艺。研究深入解析了传统植物染色和植物媒染剂的染色机理,提高了植物染色的色牢度和利用效率,并拓展了传统染色植物的应用范围,为染色植物资源的研发提供了民族植物学视角,也为环境友好型的植物染料提供了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可用于商业化。
系列研究成果分别以“中国滇西北大理白族社区染色植物的本土知识”“中国西藏门巴族社区茜草染色废根再利用”“一种用于大麻织物染色的佛手天然黄色着色剂”为题,相继发表在国际期刊《民族生物学和民族医学杂志》《科学报告》和《工业作物和产品》上。






相关新闻